在线投稿:lgxtxz@163.com | 新闻热线:0915-2529090   设为主页 | 加入收藏 | 繁體中文 
 首页 > 理论教育 > 正文
考核评比莫成“数量拼比”
时间:2019-01-05  作者:刘松  


一段时期以来,“量化考核评比”办法被应用在不少基层工作中。每年需入户走访多少次、每季度需上传好人线索多少条、每月需报送新闻宣传稿件多少篇……每项工作都有一定的考核指标,而且很多工作会根据完成数量实行定期排名通报制,年终考核时对排名靠后的进行相应扣分。

“量化考核评比”本是督促工作落实、激发担当作为、评价工作成效的重要手段,有些地方却在执行中使其变成了“数量拼比”。比如,有的地方要求干部定期走访贫困户,一些干部到了贫困户家中,便只顾填表拍照、签字盖章,留下走访次数的“证据”,以备检查考核之需,有的甚至请村干部或其他同事代为走访;有的地方要求各单位每月上报一定数量的新闻宣传稿件,一些单位和干部为“争先进位”,要么工作刚开始做,总结成效经验的报道就刊发出来了,要么围绕同一个主题重复写,要么在网络上、材料里复制拼接“凑数”……

数量上去了,排名靠前了,工作的本质却走样了。应当看到,这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。有干部作风慵懒漂浮的因素。少数干部工作上好投机取巧,总想以最快的速度、最少的付出,完成工作任务,凡事不求过得硬,只求过得去。也有基层工作千头万绪的影响。基层往往面临着工作头绪多、任务重、人手紧的困境,一些干部常感到忙得分身乏术、疲于奔命,又怕某项工作“拖后腿”,只好弄虚作假应付差事。还有考核评价脱实向虚的误导。一些地方考评工作图“简便”,只强调数量和材料,不到工作一线查实情、看实绩,单位和干部为“投其所好”,便在数量上大做“文章”。

显然,这种重数量轻质量的做法,一方面会耗费干部大量时间和精力,使其没法全身心去把关系群众利益的事情做好;另一方面,还会挫伤踏实干事的干部的积极性,久而久之,便会形成以“凑数量”代替“干实事”的漂浮作风。

“量化考核评比”不是简单的数量加减法,用好了才能发挥作用。此前,中央办公厅印发的《关于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工作的通知》明确指出,要不断增强督查检查考核工作的科学性、针对性、实效性。因此,考核指标设置时,应充分考虑基层工作实际,坚持问题导向,使干部明晰工作重点,有足够的精力和能力保质高效完成;考评工作时,应多到现场看具体事,多听群众评说,多以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定绩效,同时要用好考核结果,大力褒奖鼓励奋发有为的干部,严肃警醒惩戒敷衍塞责的干部。如此,才能让考核评比回到正轨,形成崇尚实干的良好风气,推进基层工作有序、有力、有效开展。

(本文原载《陕西日报》2018年12月13日第5版)


编辑:管理员